应该思维

如现实不符合头脑中的假设,我们会把它拿来改造。
应该思维的本质,是不认识真实的世界,视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自己的头脑中的已有规则,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,会表现出怨恨、愤怒或沮丧。
应该思维分两种:
一是,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;
二是,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。

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

消极情绪背后的应该思维
当他新到一家公司,去请教同事时候,同事表现出一副傲慢的表情。他觉得很生气。每次那个同事有什么表现,他都很在意,如果比他做的好,他就会非常焦虑和沮丧,甚至到一见同事就紧张的地步。
第一个应该,是他觉得所有同事都应该对他好,或者说,他觉得所有人都一应该喜欢他。所以当那个同事出现傲慢是,他就非常生气。
第二个应该,是他觉得既然同事不遵重我,我就应该超过他。只有超过他,我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。
这种就像很多励志故事一样,好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超过的坏人,得到大家的认可。
当现实不符合这个范本时,他就非常焦虑。他把所有价值放到了和这个同事比较上,一旦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如这个同事的房地方,自己就觉得很没用,并且焦虑沮丧。

愿景和应该思维的区别
应该思维和愿景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,应该思维不能容忍现实很我们不一致。
我们都希望自己被人喜欢和尊重,这是我们的愿望。可是你也知道,有时候就是会有人不喜欢你,这就是事实。即使它让你不舒服,你也只能接受了。
事实是不会跟你讨价还价的,你也战胜不了事实。就算你想要改变事实,那也只能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想办法。
“必须”和应该思维是相伴相生的。而“必须”只能是这个结果,当结果和这个预期不同时候,他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。
愿景和应该思维还有一个不同,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,我是愿景的主人,我们支配这我的愿景。
在应该思维里,应该思维就变得支配我们的主人,我们只能臣服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,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自主性。

在电影中,我们往往看到有人下定决心“我一定要做到!”而事后就真的看到很多人做到,然后我们就把他们视为榜样。
在这个问题里,当一个人说“我一定要做到”的时候,它其实并不是一定要做到这事,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定。这个决心不是关于外部世界的,而是关于他自己的。
它自己愿意投入和奉献多少,这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事,但他决定不了这件事是否能做成。就算他有很大的愿景去做这件事,也不能奢望现实来迁就他的愿望,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。
第二,如果一个把决心看做是一种愿望,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,会让他更加灵活。
有时候,越是认识到有些路是做不通的,你越会去找其别的路。越是接收显示,你越能利用现实,去实现自己的愿景,而是不在焦虑、抑郁和愤怒中,跟现实怄气。
最后,区分现实和愿景,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,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。
作为一个成年人,你得接收,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设计的,宇宙根本不会理会你的喜怒哀乐,世界有时候也是有很多不公平,人生就是有很多不如意和苦难。
如果你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,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。你的头脑中就一直会有很多“世界应该如此”的图景,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,你的心理就会生出忧郁、愤恨这些负面情绪。
这些负面情绪最初来源你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,现在又变成你对这个时间悲观的理由。
你盯着现实与“应该”的裂痕,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中,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。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妨碍。

对自我的应该思维

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,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。

自我烦恼的背后是应该思维
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,不得不为此做一些自己也不那么愿意的事情,比如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。可是我的身体好像不听使唤,经常拖延,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呢?
你身体里有两个自我,一个是压迫的自我,一个是无奈的自我,前面的一个在逼着后面的一个做他不喜欢的事情。无奈的自我呢,除了偶尔通过拖延表达一下不满和反抗,没别的发言权。
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,都有一个“应该自我”存在。
这个男生问题背后的“应该自我”是什么呢?就是“我应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,哪怕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。”
当他发现,现实的自我和这个应该的自我有差距时,他就会想“这是不是我有问题”。
如果我以正统的方式回答他的问题,跟他说说自我管理的办法,那我就认同了他问题背后,那个“应该自我”的假设。我其实也就认同了“对,你就是有问题,这个问题就是你想的那样。”

没有什么是应该的,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,也许本身就是偏见。

他现在28岁,忽然醒悟了,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了。
所以他现在每天睡6个小时,没有周六周日,努力学习一些东西。每次学习的时候都很开心,可是每当效率变低的时候,他就会觉得沮丧,觉得自己不如这样奋斗着猝死算了。可是又有时候,他觉得自己这种放弃的心态真是太弱了,觉得人家创业的比他辛苦太多,自己奋斗的日子还长着呢。

这种心态包含了一种应该思维,有种自我压迫的存在,来自己“我应该要努力”的应该思维。
自然努力是怎么样的。也许你会看到身边有些真正努力的人,他们心中有个想实现的目标,但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事。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事情上。这时候,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,是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。
当一个人觉得自己“应该要努力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?
他会想,“虽然我不知自己要做什么,可是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,头悬梁锥刺股这件事我也会啊。”于是他开始遵循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。他读书、听讲座、学习。可是他心里并没有特别想做成的事情。只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,因为“努力是应该的”。

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
结婚的时候要拍什么样的婚纱照;
有个水果贩子在一个平安夜发明了平安夜要吃苹果,于是,平安夜送苹果就变成了一种标配。
我们心中他事多的“应该”在告诉我们怎么做,这些应该思维变成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,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是的情感表达。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。
我应该如此,我们用社会规则、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,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。内心的假设是:既然他人那样做事对的,那我就应该那样做。既然别人期待我怎么做,那我就应该像别人那样期待的去做。
有时候你想改变,想努力,看起来是自主自愿的,但其实,这都不是自发的行动,而是对自发的一种模仿。
你买书,买健身卡,却不想去执行。其实你是不想继续努力,而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姿势,来满足心中我应该要努力的想法。

从真正的努力,到追求努力的状态,到追求努力的感觉,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。这是应该思维胁迫下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的自我的区别。

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
应该思维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,让我们的行为偏移了事情本身,变成一种模仿。
应该思维还造成思维的非黑即白。
我要么是一个善良的人,要不就是不善良的人。我要么努力,要么不努力。因为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。
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限定我们自己,判定我们自己,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,我们就很难容忍我们自己的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。我们会扭曲我们的自己的情感,以让它符合“应该”的要求。
所以,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情感的表达,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。

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,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“自我”标准,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。 ——心理学家霍尼(Karen Horney)
这些理想的自我包括完美的,聪明、优秀、美丽、完美无瑕。当我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,会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冒牌货。所以,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,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。

这些理想的自我,并不是来自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,而是由很多“我应该很努力”、“我应该谈恋爱”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。
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,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,会排斥自己内心里跟这个“应该自我”不同的情绪和感受。
这样一来,他们就被这些“应该的规则”支配,成为“应该规则”下的提线木偶。
当我们按照外在世界的标准设定人生目标时,很容易就变成应该思维牢笼中的囚徒,不再能看见世界的灰度,也不再拥有思维的弹性。

要打破这个应该思维,要找回自己的的感觉。毕竟,感觉虽然模糊,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。

作者:Looooong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fd23f8e92bab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