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?如果给,给多少合适?用什么方式给?

曾经参与过北师大组织的“十商”课程教育的课题研究。课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根本出发点,倡导并发起以“十商”作为抓手和切入点的多样化素质教育课程。
“十商”关注个体发展的十个维度,是指德商、志商、情商、胆商、健商、心商、逆商、智商、财商、灵商等十项人的基本素养。
其中“财商”是指能让中小学生初步掌握经济生活的知识,学习必要的理财能力,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。
现在很多父母说孩子不懂得感恩,大手大脚乱花钱。孩子为什么乱花钱?那是因为他花父母的钱给自己买东西,所以他只讲效果,不讲珍惜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,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:
“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,既讲节约又讲效果;
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,只讲节约不讲效果;
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,只讲效果不讲节约;
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,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。”
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零花钱,让他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。让他自己决定买什么,并且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钱,花完就没了,并不会有新的补充。
当我们给孩子零花钱时,表面上是让他拥有了对金钱的使用和支配权,实际上是给家里的钱和他自己的钱划清了界限。
这时他才会明白,钱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,钱是一种稀缺资源,买了这个,可能就买不了那个。这样他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“价格”,会去思考怎样才“划算”。
有零花钱的孩子,管理金钱的能力远远超过从来没有零花钱的孩子。所以对付乱花钱的孩子,最好的办法不是限制,反而是给他零花钱,让他在一定程度实现“财务自由”。

给孩子零花钱是对孩子进行“财商”教育的好机会,但如何给也有学问。

一、选择的年龄段开始建立给孩子零花钱的概念

三岁以前的孩子不建议给,当孩子连数字都认不清时零花钱没有意义。一般来说,6岁的年龄是比较合适的。
一是6岁之后,孩子开始有自己的社交;二是小学课本上有让孩子认识货币面值、换算面额等问题,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还没开始接触人民币,就很难理解换算人民币的知识。
一开始,父母可以按周给零花钱,不超过10元,用小成本锻炼孩子做学习消费决策。
10岁开始,你就需要适当拟定一些零花钱的规则,比如给多少钱、多久给一次、要自己规划用,用完就没有了……
孩子的年龄越小,给钱数量越要少一些,间隔短一点。比如刚开始可以一星期给两次,小学生一周给一次,初中、高中半个月或一个月给一次。
温馨提示:如果孩子有要好的朋友,建议和对方的父母一起商量,尽可能让孩子得到一样多的零花钱,避免他们消费水平不平等的情况出现。

二、零花钱的数目要固定,调整也要有规律

零花钱的数目并没有统一标准,家长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的自制力而定,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就行。
但是每次给的数目一定要固定,不要有时给十块有时给二十,更不要想起来顺手塞给孩子一些,这样才能让孩子心中有数,有计划地支配。
三、孩子独立享有零花钱的支配权
既然给了孩子零花钱,家长就不要过多干涉。如果当孩子使用零花钱时,父母一会儿说这也不能买,一会儿说那也不能买,就完全失去了利用零花钱培养孩子消费计划和理财能力的意义。
家长可以提出建议,但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。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,你认为的好东西可能在孩子眼里毫无意义,他选择买的东西虽然在你眼里一钱不值,却可以带给他无限惊喜。
如果他真的买到了差劲的东西或者被小贩骗了,决策失误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训和经历,让他下一次可以更加理智。
当然,尊重和信任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,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,并且要让孩子知道,零花钱不够花再要就没有了。
一次两次三次……缺钱的次数多了,孩子就学会了规划自己的零花钱。
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零花钱规划和指导,把零花钱合理分成三份:
一份用作日常消费,可以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;
一份用作投资理财,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;
一份作为礼物分享,买一些零食礼物分享给朋友、家人,用于社交礼仪。
可以教孩子做规划,每次花钱让他记录一下,花完之后帮孩子归纳总结,以便下次制定更合理的计划。

四、不要随意把零花钱跟奖惩挂钩

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,告诉孩子考了好成绩就能奖励xx钱,如果没有完成目标就要取消这个月的零花钱。
其实,这已经潜意识在给孩子灌输一种错误的金钱观:这些成绩都可以用金钱交易,没有钱做不到的事情。
从另一个角度上看,用钱作为奖惩,孩子容易失去对这件事本身的内驱力。
长期以往,他就养成了有奖励才愿意去努力学习、没有惩罚他就为所欲为的习惯性思维。
零花钱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与储蓄,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。家长可以利用好零花钱这个工具,教孩子合理使用金钱,从小塑造孩子的金钱观。
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长大后在金钱和幸福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