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把人比作一个电脑的话,行为就像是电脑的输出结果,而决定行为的最底层东西是操作系统,对于人来说,心智模式就是操作系统。什么是心智模式呢?它是我们认识、加工和组织世界的方式,通俗的说,就像我们如何习惯了的想法。比如有的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,有人习惯从外部找原因,
心智模式有两个重要的作用:
1.塑造经验,影响情绪。
比如看到半杯水,你习惯想只剩半杯水了,这种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的经验就会塑造你的消极悲观的情绪。情绪是有好处的,它是我们应对世界的快捷方式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和适应环境。
2.引发行动。
人通过形成一种思维产生了一种情绪,这种情绪会激发我们采取有效的行动,来验证思维的正确性。
比如,你认为一个人很好很善良,那么当你接近他时你就会觉得兴奋、愉悦,这种情绪会激发你去接近他,如果发现对方真的如自己那样善良,自己的这种想法就会加强,通过反复印证都是正确后,就会形成对人的稳定的评价。
思维-情绪-行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,也是我们与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,根据能否促进我们与世界积极互动的方式,我们把心智模型分为两类: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型和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型。
两种心智模型是如何形成的呢?
自我决定论流派认为,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有三个,分别是安全感、自主性和胜任感。
①安全感: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,尤其是我们与妈妈的依恋关系。
(1.安全感到底是什么?2.安全感的来源都有什么?3.除了人际关系外,还有其他来源吗?4.不同来源之间有什么不同吗?
②自主性:来自于母亲给予孩子的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,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,在这种无私的爱的驱动下,孩子会发展处一种自主自发的探索世界的本能,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,也不是为了获得母亲的称赞。
这里让我想起为什么自己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,往往都是因做这些事情时,都不是自发自主想做的,就拿当时在店里申请Expert一样,并不是觉得自己想申请往管理层方向发展,而是因为大家都选择而且可以加薪水,所以在第一次准备失败后,并没有激发我努力改进的愿望,反而让我开始学会抱怨了,当遇到业绩的考核时,我感受到的不是动力,而是压力,当目标没完成后带来的更是挫败感和失落感。
都说有压力是好事,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就可以了,这背后有个深层次的原因,做这件事到底是自己想做的还是被逼做的,被逼做的事情绝大多数做不好,即使做得好也做不长久,只有充分保证自主性,才愿意去迎接挑战,最终让自己成长。
③胜任感:来自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能力获得不断的成长。这种胜任感会让人去寻找新挑战,解决新问题,这样正向激励的结果是安全感来源逐渐从母亲转向自己,这也是自信的最稳定最持续的来源。
人的自我发展如下图所示:
防御型思维方式包括僵固思维、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。
1.僵固性思维
僵固性思维是对完整自我的防御,是一种维护自恋的防御手段,它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,无法改变的,因此,别人做得好就是我的失败,它让人相信天赋比后天努力更重要,相信能力更重要,但是不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。
僵固性思维会导致“脆弱的高自尊”,因为这种从小被人夸聪明的孩子最容易形成这种防御型思维。我记得小时候,父母和亲戚就爱夸谁谁家孩子特别聪明,总能考第一等等。当我取得好成绩时,周围人就会夸奖这孩子真聪明,我们内心就会特别开心,等到下次考试就希望自己继续取得好成绩,这样才能继续获得夸奖,一旦没考好就会陷入失败的阴影中,觉得自己号丢人,久而久之,自己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就减弱了,因为我不想去做哪些让我失败的事情,那样好丢人啊,可是成长就是要不断的犯错误,不犯错误就不能成长了。
这种高自尊会让自己看不得别人的好,别人的好就表明了自己的差,出于维护自恋的目的,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,因此我们会找借口,比如对方运气好,对方作弊,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等等,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。
僵固性思维的人做事是为了证明自己,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赞赏,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僵固性思维的人背后隐藏着人际关系上的不安全感,背后的假设是自我的价值是由别人评价的。只有我表现的好,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。
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,随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中,自我会重新定义,如果相信变化,你是谁不重要,你将变成谁才重要。
这里让我想起,王煜全和李笑来老师等提到的活在未来。你现在没能力、没资源都没关系,将眼光放在未来,让自己变得有能力、有资源就可以了。活在未来背后的隐藏假设是人的能力是可以学习并提高的,自我的概念也是可以变化的,未来的你是可以变得有价值的。
1.1 如何突破僵固性思维?
改变对错误的认知,错误不等于失败。
试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机制,跟你的能力无关,跟事物的发展进程有关。回想我们从小学习语言的时候,没有谁一上来就能说好的,说错了没关系改正就好了,错误越多意味着成长空间越大。我自己最近在重新练习口语,发现很多熟悉的词语就是不能熟练的说出来,以前会觉得自己特别丢人,学这么多年英语这个词还不读不好,现在就会告诉自己,读错了没关系,跟着读音多读几遍,就是因为跟不上读不好才要不断练习呀。
1.2 管理错误的三个方法:
①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
②突破自己不会犯错误的形象(神和绝对的权威才不会犯错,要避免成为权威或神化某人,破除全能自恋的幻觉)
③制定犯错计划
2.应该思维
应该思维包含两部分内容:一是对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,另一个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。
2.1 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: 应该思维让我们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,而是让真实的世界屈服于我们的头脑中已有的规则,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,表现出怨恨、愤怒、焦虑或沮丧。
愿望和应该思维的区别: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?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,我们是愿望的主人,我们支配着愿望还是愿望支配着我们?
愿望是表达了一个人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,这个决心是关于自己的而跟外界没关系的,把做成一件事的决心当作是愿望,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,会让我们变得更灵活。
2.2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:
应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模仿,它来源于我们在追求外在世界中寻找被人喜爱的“自我”标准,模仿那些社会规则、他人的期待或文化习俗,而忽视了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。
应该思维限制了我们真实的情感,容易产生强迫行为,比如强迫自己要学习要上进,此外,还会导致非黑即白的思维固化,有了规则就有了对错,符合规则就是对的,不符合规则就是错的,做事时就会死脑筋。
2.3如何跳出应该思维呢? 找回我们的感觉,虽然模糊,但是它们是真实的东西。感觉是我们根据经验得出的,经验是通过不断行动总结出来的,行动是根据新的想法引出的。
3.绝对化思维
狗得抑郁症的实验,20世纪60年代,心理学家塞利格曼,积极心理学之父。
习得性无助是对伤害的抽象概念。
绝对化思维的本质与抽象化思维能力有关,抽象化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,提高生存率,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,扩大防御范围。绝对化思维是对伤害的抽象化。
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,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,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。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。
为避免再次受伤,我们会对挫折进行三种绝对化加工:
永久化,在时间维度上,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。适用于形容自己或别人,或者对他人的判断上。
普遍化:从单个特例推广到整个世界,比如一个男人不靠谱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。
人格化: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,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事情发生。
如何减少绝对化思维呢?
勇敢接受现实,不做过度解读,相信概率的存在,相信我基本上是好的。
作者:肥羊并不肥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4cfcb332b947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